close

  ■廣州文化客廳群落
  開篇語
  廣州,是一個拒絕被定義的城市,它提供的不僅僅只有一種可能、一種模式,而是廣州人更關註身邊事,你可以選擇自己的一片天地,享受屬於你的“私人訂製”空間。
  每個人都有自己享受廣州的方式,因為自由和尊重,廣州乃至整個廣東省也被不少人認為是中國最包容的地方。當我們談起廣州時,免不了會津津樂道那些充滿魅力的行當,以及行當人眼中、腦中、手藝中的文化廣州,帶著我們“360°看文化廣州”,捕捉那些平日里極易錯過的細節;同樣,當我們談起廣州時,也免不了會尋尋覓覓那些三兩成群的據點,以及發起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廣州故事,帶著我們走進“廣州文化客廳”,學會享受自己的“小生活”。
  其中,“360°看文化廣州”是以一人、一行業、一種手藝探入城市,偏重個體經驗;“廣州文化客廳”則是以一地、一群落、一種生活方式探入城市,偏重群體特征。本期作為“廣州文化客廳”的首篇,講述的是在一個小酒館里一群愛好器樂、吟唱、中國風的年輕人的故事,他們享受並分享著廣州這個大城市的“小生活”。
  策劃:李賀 譚亦芳 撰文:周豫
  時間匆匆如流水,我們都曾年輕過,也曾經寫點詩歌、彈點吉他,唱點小曲,談些戀愛,但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逐漸麻木。周末,來到江南西,穿過喧鬧的街角、等車的人群,轉過一片市井街道,便是青竹大街,走進對面鐵門內,喧囂忽然被一把收去,令人驚異的安靜。迎面一堵白牆,牆上一扇六角窗,窗內映出昏黃燈光,一個叫做“江湖邊”的地方映入眼帘。
  有人說,音樂無法欺騙人,你做出的作品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它不會因為你多談了幾句莊子就變得有老莊意境,也不會因為你多聊幾句哲學就變得深不可測。但就是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將琴瑟笙簫和鳴也可完成“夾band”,將空靈的琴聲配上古詞,閑暇的時光中,與朋友一起像古人一樣吟唱,在喧囂的生活中,尋覓到那與心緒契合的詩意古韻。
  一地@江湖邊
  一壺濁酒,心遠地自偏
  “謝謝你給了我一個江湖夢,可是我卻看不到江湖邊。”
  ——電影《卧虎藏龍》
  江南西路,是海珠區的“天河南”,很多各具特色的小清吧、小酒館、咖啡店都是隱藏在居民小區裡面的。按照朋友指引看見很有詩意的青竹大街。走進對面鐵門內,喧囂忽一把收去,令人驚異的安靜。半隱藏於居民區的“江湖邊”位於海珠區江南西路青竹大街9號103,由廣州民謠樂隊“秘密後院”延展而出的特色空間小酒館,“心遠地自偏,獨坐江湖邊”是其主旨,店主小匡即“秘密後院”的主創。每周會在此舉辦不同主題的音樂現場,面對公眾開放。
  走進酒館,中式而有韻味的裝飾,牆上掛著館主喜歡的弘一大師的字,到處擺放著館主從各地淘回來的精品,例如從博物館買回來的《西廂記》明信片,還有從杭州淘到的陶制兒童小玩具,從朋友舊倉庫淘出的白瓷酒壺也能在這找到……
  這裡還有三個常住客——江湖流浪貓。據說它們是經受住了一星期的驅趕考驗之後才被館主善心收留的。
  除了擺設裝修流露著古韻之味外,就連菜單也是非常地別緻。小小的小冊子上,用工整的毛筆字體,簡單地寫著店內的美酒及下酒物,光看菜單名字就覺得是進了電影,黯然銷魂酒、醉麒麟、狐狸精,還有淋漓飛和江湖邊老酒,再來一碟茴香豆或者手剝筍,滋味足到心底裡去,就還有女兒紅、陳年花雕、還有店內特釀的穀物酒。
  “江湖邊”是酒館的名字,“小生活”是它的後綴,關於這個名字的更多內涵,每個人都能夠接收到不一樣的信息。黃酒和民謠是館子的又一個識別。這也是Live音樂現場,鐘鼓齊鳴間,截斷時間之流。
  “江湖邊”也脫胎於館主和他的隊友一張專輯的名字——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八支歌連綴成了《江湖邊》這張關乎生命來去的概念唱片,從序曲小心翼翼的《來》,到尾聲輕鬆寫意的《去》,來去之間,經歷了“晨鐘暮鼓”的意聲相和,“葉落歸根”的安身立命,“灰飛煙滅”的成住壞空,“醉死夢生”的灑然抖落,像極了酒館的意境。
  一群落@秘密後院
  謙虛敬畏,回歸傳統尋根
  “所有的出走,都只是離根的假象,根在哪呢?不在遠不在隱,不在高處不在深,在當下最自然、鮮活的你,堅硬的骨頭裡。聲音的根,就在你每次收放的從容里。”
  ——江湖邊傳統音律即興演奏會傳唱“聲聲不覺”癸巳年最後一個主題《根》
  這是一支蟄伏於廣州近8年之久的樂隊,樂隊成員都步入而立之年。這是一座前門不通、隱秘曲徑後的院子,時有樂手來來往往,它帶給人的不只是音樂,更是一種溫暖的人文情懷。
  走進酒吧江湖邊里,會常常看到一個留著長馬尾的年青人,抱著一把吉它坐在角落裡淺吟低唱,而且唱的大都是他自己寫的歌兒。他便是館主小匡(匡笑餘),也是秘密後院主唱,四川自貢人,2001年到2003年,小匡受邀在韶關做酒吧駐唱,開琴行,組樂隊,組織韶關原創音樂演出,2004年,31歲的小匡南下廣州,決定在100天內找工作,在第64天他得到了一份文案工作,卻因為看到新羊城八景之一的“天河飄絹”噴泉,覺得本該是個散步曬太陽的好天氣,於是遞上了辭呈。照他自己的話說,生活回到了最簡單、最本來的面目:“每天從市場買回五毛錢的豆腐,炒個麻婆豆腐加米飯,已經很滿足了。”
  2006年,他與同來自韶關的吉他手鄒廣超,星海音樂學院畢業的鍵盤手老朱,來自廣西的鼓手梵楓等組建了秘密後院樂隊。《江湖邊》是樂隊的第三張實體唱片專輯,相比《神游》、《一念》,這張專輯頗為“概念”,小匡的解釋是:“這關乎作者的精氣神、對天地人的觀念、看法,而不是簡單的歌曲拼湊。”隨後,在整理李叔同學堂樂歌后,後院開始重拾傳統樂器——秦琴、三弦、簫笛、小打,輔之吉他、口琴,編曲上隨性而至,以散拍見長,將先生的作品重置於東方審美之下,突出樂歌之精髓,即中國傳統詩詞之美。現在的成員有吹奏樂——嘵嘵、彈撥樂——鄒廣超、主唱——小匡、口琴電鋼琴女聲——販販、前鼓手——楊宇峰梵楓、古琴——佘立宇。
  2010年秋,小匡本命年之際,與女友販販白手起家,打造了一個與樂隊專輯同名的“江湖邊”茶酒空間老酒館,並於去年12月底出了第四章專輯《弟子歸》。概念來源自小匡自身對父母、家庭關係的自問和種種回憶片段,因此作品涉及到許多關於長輩的家庭記憶段落,如改編自《弟子規》的專輯同名曲《弟子歸》,還有《爺爺的名字》、送給外公外婆的《解放街73號》,即便是引用了四川童謠的《孩子們》、化身母鴨和小鴨對話的《四季歌》,無不滲透著對生命承傳的意義以及年月消逝的無奈感。小匡解釋說,“送給我們的父母,沒有你們我們何來此世人間。送給我們的兄弟姊妹,因為你們,我們才能安然立世。所以是‘歸’,不是‘規’。”
  隨後,樂隊在Tu凸空間進行了全本首演,現場他們通過音樂告訴年輕人,這個喧鬧的世界需要一些不同的聲音,只要能堅持下去,這個世界總會給你一個適當的位置。
  一種方式@傳唱
  聲音唱道,聞歌始覺有人來
  “卑微的唱倡道者涉世而來,不驚波瀾不興與水波,唱些道心人情。”
  ——專輯《弟子歸》扉頁語
  江湖邊酒館就像一個“聲音的據點”,館主小匡把那些曾經深深影響過他的好歌傳唱給現在的年輕人聽。好歌無分新舊,正如小匡所說,每個人聽歌都會有自己的得失感觸。通過“傳唱”,將逝去的時代那些被擱置或被遺忘的優秀歌謠,以簡單的編曲和彈唱,重新呈現給現今的青年朋友,它有固定主題,每月定期舉辦音樂現場,小匡親自彈唱。
  “唱”和“聽”都需一樣——需要一顆閑心,清靜地唱自己的歌與聽自己的歌,各自從歌中自見心性,而那些曾經在館子里出現的歌聲人情,也像空氣一樣,粘附在這酒館的茶里、酒里、人心裡,釀成濃濃一股醇香。最近一次去聽小匡的“傳唱”是一場關於侯德健的周末,當天還冷,在江湖邊的溫暖空間就著溫熱的茶,感受著吉他、人聲的純粹和悠然,一邊也細細看著通過PPT和文字傳達的禪意。就像那期的主題《歸去來兮》一樣,那個下午,他一口老酒、點兩支檀香,唱一段歌,講述著每首歌的背景、由來、故事,“被歌唱的人、事已經不在,它們成了寓言、成語,留在心中,存在歌里。”就像他創作的《清明》——“人在青煙上,一脈心香悠悠轉,都在方寸間。”他為焦躁的城市生活開了一扇窗。
  想想看,那麼多優秀的音樂,為何不再被歌唱?
  它們凝固在那些老磁帶老唱盤裡,被擱置在那些已經逝去的時代。小匡他們在想,如何可以盡綿薄之力,繼續傳遞給現在的青年們?於是,就有了“傳唱”,它的目標人群很明確——當下的青年們。讓那些喜歡音樂的人們,在當今全盤西化的流行樂外,聽聽那些曾經進入過人們生命、同樣屬於流行歌曲的前輩作品;也讓關註流行文化的人們,至少可以通過現場的圖片和文字講述,瞭解我們的父輩們,是以怎樣的不同目光、關註著怎樣的不同問題。
  “我沒有什麼大義凜然匡世濟民等形而上的所謂大義所趨,對我而言,我只是覺得這是件可以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更有意義的事情,如果能夠讓或多或少的人們知道或重新想起一些人的名字和他們的歌,那我會覺得我的所作所為是值得的,便足夠高興和滿足了。”小匡說。
  每月可聽“傳唱”,周五夜晚則可“聽琴”,周末也有一群“奇人”分享各自的心得和精力,總之,這個傳統空間小酒館吸引了一批人聚集於此。他們或在器樂音樂中,對即興之美的保持關註,或將自己的文藝和旅行化為另一種“傳遞”方式,他們樂於分享,想達到的目的——就是讓大家的“小生活”更豐富多彩罷了。  (原標題:江湖邊有群聲音“倡導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p86xplob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